【人物名片】陈文华,1992年毕业于原湖北沙巴足球网(中国)官方农学专业,现为武汉江城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
一间宽阔的办公室,一种盎然的春意。
窗外细雨飘飞,窗内灯光柔和。和陈文华董事长的交谈顺畅地进行着。
曾经的大学时光,商海里的浮沉拼搏,人生感悟与怀想……话题跳跃着,从跳跃间,他的个性鲜活着,生活丰满着。印象最深的是在他随意的谈吐中,我捕捉到了他心里涌动的一种大爱。
这种大爱,使我忘却了“倒春寒”带来的阴郁,使我心里萌生出融融的暖意。
时间回溯到今年除夕。
正是万家团圆、张灯结彩的喜庆日子,陈文华心里却坚定了一个想法,奔赴远在西南的汉源县去做几天“义工”。
萌生这一想法,陈文华说:“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源于一种感动。”
原来,在四川遭到地震重创后,作为一个企业家,他总想为地震灾区的人民做些什么。那段时间,他关注着一切有关四川灾区的新闻报道。通过新闻媒体,他了解到了一个大学生、一个青年志愿者的名字及其事迹。
这名大学生志愿者名叫包唐韬,在他从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毕业后,就职于武汉一家广告公司,月薪3000元。正是去年5月突如其来的大地震,改变了他人生旅途的方向。
在地震发生后,包唐韬第一时间加入了一个志愿者的QQ群, 7月初,他向公司提出辞职,悄然背上行囊,只身前往四川汉源,在一所不通车、不通电的彝族山寨小学,当起了“孩子王”,成了一名汉源县古路村小学支教的志愿者。而且还在悬崖绝壁上生活了好几个月。
包唐韬的事迹显然打动了陈文华,他决定乘着春节休息时间去那里亲眼看看。“当时并没有明确的想法,只是准备先看看,看自己能够为那所悬崖上的小学做点什么。”他说。
通过和包唐韬短信联系,陈文华带着行囊,在大年初二向汉源进发。
几次转车,风尘仆仆。大年初四,陈文华来到了汉源县古路村的山脚下。
古路村,一个鲜为外人所知的彝族山寨,位于国家地质公园大渡河峡谷老苍沟下侧的悬崖绝壁上,属四川雅安汉源县永利彝族乡行政管辖。古路村的那所悬崖上的小学隐于云中。
回想起当时的情形,陈文华说,如果不是偶尔发现装载行李的骡马在绝壁间行走,根本无法想象几近90度的陡壁上竟有一条千回百转的“Z”字形“骡马道”。这条山道沿途七拐八弯,最窄的地方只有40厘米宽。行走在这样的高空回廊上,让人头昏目眩。当地村民说,成昆铁路“一线天”大桥是去古路村的起点,没有成昆路之前,沿悬崖攀岩而上是去古路村的唯一方式。2003年开凿出这条“骡马道”后,村子才开始了与外界的交流。
登上这座山,自然异常辛苦。 冒着生命危险,经过近4小时的攀爬,陈文华终于来到了云中小学…… “累得简直不想说一句话,上山后,大脑一片空白。”他用这句话概述了当时的心理。
“没想到你真的上山了。”包唐韬见到陈文华后感慨地说。
稍事休息后,陈文华便打量起这座村子、这所小学。他发现,古路村小学是整个村落最好的建筑,由5间水泥房和厕所组成,教室在石坎上,厕所在石坎下。教室用木篱笆围着,外墙上“朗朗书声云中荡,彝苗成才固根基”显示着这个学校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意义。厕所前不宽的空地上,学校用两个木桩和废弃的黑板搭了唯一一个篮球架。两个男孩正小心翼翼地拍着篮球,他们不敢投球——篮球要是滚到山下去,得花半天时间才能捡回来。
看了村子和小学后,陈文华便和包唐韬交流起来,以了解这位志愿者的心路历程和他在山上的生活与工作。
包唐韬介绍,自己是一个朴素平静的人,最多古怪一点。现在只是在做自己愿意去做的事,去完善自己所遇见的事,真的没有任何伟大无私的成分在里面。每天早上10点半到下午3点半,他会带着高年级的学生念诗歌、解算术题、学绘画……到了周末,他总要抽些时间去山下的水电站生活区,那里有一个很破烂的网吧,他去上网、收发信息,与外界联络。尽管路已经走熟了,可一趟山路仍然要四五个小时,通常他会在网吧里睡上一夜。
村里还用着煤油灯。小包打算为村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台发电机,利用山上的瀑布蓄水发电。山上只有村民委员会主任等个别人家有发电机,发的电只够一家所用。
为让小学能通电,他计算了一下,需要4000元就可以办成。于是他下山到县教育局争取机会。那次下山,他遇到了前来汉源采风的方方等湖北作家。其实,方方一行人约见小包的时候,除了听当地的一位干部提过他,对他并无了解。小包的身份证丢了,他也没有任何可以证明自己的东西。经过一番长谈后,作家们相信了他,凑了4000元,委托他尽快让学校的孩子们用上电。之后,他们又约定继续资助古路村小学的孩子们,帮他们上中学、建图书馆、买电视机。后来,他们募集的1300册新书已运抵汉源。
“山里的孩子要开阔视野,要下山去接受更好的教育。” 包唐韬说:“抽水马桶,电脑甚至是汽车,这些娃娃看都没看过。”他认为学校资讯过于匮乏,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学习要难得多。比如,12岁的李欢最自豪的是,去过乌斯河镇,看到过真正的汽车,这个小女孩把开车当成自己的理想。
山上没有中学,山下的乌斯河中学和皇木中学师资紧张,接收学生比较困难,去年有12个孩子从古路村小学毕业,为让他们能上初中,包唐韬一次次往山下跑,最终让他们报上了名。
听完包唐韬的讲述,陈文华当即掏出2000元钱,作为慰问金交给小包。小包自己并没接受,而是转给了村里唯一的高中生,资助他继续求学。
小包的举动,让陈文华感到,这里的学生太需要资助了,这些志愿者也太需要资助了。于是,他决定给予一笔可观的捐款帮助他们。
当时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的记者也恰巧在山上采访,得悉他的想法后,欲对他进行采访。他婉拒了,他说:“我来这里,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更不是为了宣传,只是想尽自己的一份职责而已。”
下山到汉源县城后,他亲眼目睹了环卫工人艰苦的工作环境,而且了解到他们的工资平均只有400元。他心里再次萌生了一个想法,决定给予汉源县环卫工人一笔援助基金。
回到武汉,他迅速起草了《湖北文华支教基金管理办法》,捐资50万元,主要用于在四川汉源县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服务项目和志愿者职业发展援助。同时,捐资50万元设立汉源县环卫工人援助基金。
得知他的举动,朋友、同事、同学们都不感到惊讶。他们都知道,陈文华一直都乐意做善事,多次捐资用于修桥、铺路,每年他还资助家庭贫困但成绩优秀的大学生。这些资金加起来已是一笔不小的金额了。
为什么这样做?陈文华的回答很朴实:“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只是尽自己的一份责而已,做这些,我不图感恩,不求回报。”